谁为汽车公司奇怪的营销打开了大门?信任危机已经出现。汽车行业当前的营销策略正在引发信任危机,包括夸大索赔、免责声明、淡化订单和惩罚竞争对手。北京现代副总经理周斌用32个字准确地概括了这些困扰:早期的、重复的头脑风暴;引人注目的大词和无缘无故的小词;饥饿营销订单满水;如果你不碰它,你将不会被列入每周排名。一些新车海报上充斥着“世界上最快”和“世界上最长”等流行语,但细则中总有一行隐藏着免责声明。例如,一款热门车型已经在广告中标配了全系列2200MPA超强度钢材,但这实际上只是材料项的名称;它声称它可以在 2.98 秒内从 0 加速到 100 公里/小时,但它在括号中说这些不包括开始时间。执行订单也是一个公开的秘密。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曾表示,如果算上各车企上报的订单量,全国汽车年销量轻松达到1亿辆。当座舱智能座舱、大屏、自动驾驶硬件三大电动系统逐渐互联时,品牌很难在主要部件上建立过度优势,因此选择在“场景”中寻找突破。从包饺子、做火锅到在车后座洗澡,新能源车企营销上的硬伤越来越成为“艺术艺术”。这一现象反映出一些品牌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的焦虑情绪,从而导致营销策略的迷失。企业跨界造车后,带来了消费电子行业的营销逻辑对于汽车行业来说,忽视了汽车作为一种需要高度社会合作的产品的特殊性。过度营销的代价就是失去消费者信任。调查显示,超过60%的购车者表示,由于营销错误信息,他们对汽车公司失去了信任。这场信任危机直接影响到行业的长远发展。例如,2025年7月,SUV市场销量环比下降13.4%,但投诉数量却增长39.1%。音视频系统故障、转向系统异响、汽车和发动机滞后等问题频频发生。营销夸张超出了汽车制造的本质,安全问题也随之出现。多起因技术缺陷引发的交通事故,暴露了车企在研发和质量控制方面的短板。